|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通许县村史的几个特色

通许县村史的几个特色

关键词:通许县,咸平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通许县委 通许县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l190451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788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通许县村史》有这么几个特色:   

  其一,一部通许乡村全史,填补了地方史志空白。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许县地处黄河东泛的冲击平原,历史上河患频仍,地方史志文献多毁于黄河水患。目前流传下来的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通许县志》,今仅浙江天一阁有完本;(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修,雍正年间增刊本十卷;(清)雍正八年(1730年)刊本胶卷,十卷;(清)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刊本,十卷;(民国)23年(1934年)新豫印刷所铅印本,十四卷;新中国建立以后,分别出版了《通许县志》1949—1986年版、1986—2000年版两种。上述志书记载了通许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和风俗民情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这些志书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编撰体例等的影响,留有诸多的不足和遗憾。《通许县村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揽经年于一瞬,记历史之更替,叙乡村之兴衰,是第一部全面记述通许县村镇历史的专题志书,记载了通许县304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发展历程,记录了60万通许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动人事迹。填补了通许地方史志的空白,丰富了地方史志。《通许县村史》见微知著,探本溯源,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祖国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因而,《通许县村史》必将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地方史志文献彪炳千秋。

  其二,高瞻远瞩,践行十八大精神。村庄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缩影、区域的细胞和执政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设置的行政村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是国家政体中的最基层的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早在1964年毛泽东主席就说过:“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1995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读本》一书序言中指出:“要加强农民教育,就要编一些教材,编写教材要结合实际,要通俗易懂”。编修村志可以为农村提供生动、形象的基层材料,所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充分重视村志的编修。”

    党领导并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发起的;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是从农村展开的,并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攸关民族兴衰的党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更是从农村开始的,而且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历史一再证明,农村始终是影响中国全局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特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蕴,注定农村永远是一个内涵丰富、题材重大、值得记载的史志课题。《通许县村史》编著者正是站在这一时代的高度,精心策划,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编修村史,钩沉被岁月沉积遗忘的通许乡村历史,总结通许乡村建设的成就、经验教训,可谓高瞻远瞩。

    其三,挖掘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为我们留住通许的村根村脉。乡村的历史、村根村脉的记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书证,二是物证,三是口口相传。中国根基在农村的几千年文明中传承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现在正面临着危机。随着中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丧失。

  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这个议题正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挖掘中华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轩辕故里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指出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旨在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的原味。

  《通许县村史》追溯通许乡村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挖掘积淀深厚的乡村传统文化,实质上也是一项对通许乡村传统文化的抢救工程。《通许县村史》以“乡镇概况、乡村历史概况、组织机构沿革、人物、其他”编目,计318篇,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人物、古迹、庙宇、古树、古建、传说、语言、习俗、物产、河流、地形、地名、人口、姓氏、家族等,无不涉及。还收录了不少逸闻趣事、野史杂记、民间技艺,并为民间杰出人物立传,堪称通许乡村历史的百科全书,如《通许县村史》对地名、村名来历的记载尤为引人入胜。通许县的地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的。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述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通许县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今天,通许县的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名相关的事物多已不存在,但大部分地名仍沿用至今,印证了通许历史的厚重渊源。

  《通许县村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通许的农村农民问题作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学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它全面记述了通许乡村的昨天和今天,为我们了解通许乡村社会的构成,历史的演化,自然地理的状况,民俗风情以及文化底蕴,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不仅为我们留住了村根村脉,也是对村民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必将激起发通许人民建设美丽通许的壮志豪情,为今后通许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起到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其四,钩古征今,反复搜求,倾尽心力,确保村史史料的全面、真实及公信力。《通许县村史》编撰起始于2007年4月,为保证编修的全面、真实,向全县12个乡镇、304个行政村下发了《关于编纂<通许县村史>的通知》。全面依靠和发动群众,全面征集资料,反复深入群众调研咨询,动员驻村大学生村干部、乡镇笔杆子、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退休老教师等有写作能力的人群拿起笔记录通许县乡村风貌。编撰者们走访事件的知情人、见证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家访等形式,调查村落的规模和变迁,村里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村民姓氏家族的来源和发展,村民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以口述记录的形式将其记载下来,《通许县村史》是他们走访上千余人次的辛苦结晶。这些稿件其后又经过了各村委及所在地乡镇政府部门的专门人士反复斟酌与确认,保证了《通许县村史》的全面、真实和公信力。

    江山留胜迹,翰墨写雄文。《通许县村史》第二版就要付梓,这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保存价值的好方志,掩卷沉思,不由得感叹“自周公布德,百里履仁,淳朴乡风绵禹甸;看云影裁诗,霞光织锦,妖娆景色冠咸平!”

  当前,通许县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变化巨大。通许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以“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农村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而奋斗。我们相信通许人民在传承悠久历史文明与丰厚文化积淀基础上,必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通许!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371-22398899 传真: 邮箱:tx#itongxu.cn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行政路东段 邮编:475400
Copyright © 2004-2023 河南密斯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